【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台大校門口旁的人文大樓興建案,部分師生擔心破壞景觀,希望緩建再議,台大校務會議昨天決定,人文大樓原址重建,公共面積可考量調降,建築風格及內部設計也可再討論,但需經校發會通過。
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小虹在會中臨時動議,希望尋求文學院第二基地,要求暫緩興建,並組專案小組討論,未獲同意。
她表示,目前設計案公共空間達45.5%,一樓更達80%,擠壓教研空間,調降比例可接受,會繼續監督學校,如果相關意見未受採納,不排除進一步行動。
台大文學院長葉國良表示,文學院30多年來沒有新建大樓,各系所分散各地,將嚴重影響國際競爭力。多位台文所、歷史系、中文系、哲學系的教授也認為,這是文學院30年來可以有新大樓的機會,蓋新大樓是燃眉之急。
目前人文學院各系分散在不同校區,哲學系被分到水源校區原國防醫學院舊校園,哲學系教授苑舉正說,建築物很破舊,學生在教室黑板寫下「哲人已遠」的諷刺,家長則質疑「孩子考上的是台大還是國防醫學院?」他希望大家支持興建案。
台大經費稽核委員會委員、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指出,哲學系師生在危樓裡,文學院很多教授共擠一間小研究室,但水源校區的BOT餐廳,一間包廂「豪華」得不得了,醫學院BOT給民間經營的國際會議中心卻很豪華,BOT是不是過了頭?要求校方重新檢視空間使用優先順序。
包括張小虹等反對建人文大樓的台大教授,在網路發起「搶救台大校門口」連署,獲2000多位師生、校友連署。台大城鄉所助理教授黃麗玲指出,不是反對蓋人文大樓,而是要找好的方案。
學生會會長陳乙棋和文學院學生會長廖權休都表示,只要在不排擠學校資源,以及重視學生活動空間,學生會有條件支持人文大樓的興建。
台大校長李嗣涔最後做結論,人文大樓的教學研究面積不變,公共面積則考慮調降,但建築外觀、風格及內部設計可再修改,經校發會通後實施,這項結論獲校務會議代表鼓掌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