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百年論壇 陳文茜:看歷史應客觀
【政大大學線上/記者吳孟寰報導】
「辛亥革命該不該發生?」陳文茜拋出問題,挑戰歷史教育的單一價值觀,籲學生用多元角度看待歷史。
為慶祝建國百年,政治大學舉辦「建國百年論壇」,首場論壇在21日舉行,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和政大台灣文學所教授陳芳明對談,以「書寫百年歷史」為題回顧中華民國史。
陳文茜認為,中華民國史必須用國際政治角度看待,人們應試著了解歷史事件各個面向。她問在座學生:「革命為什麼會發生?」、「『茉莉花革命』到底在革誰的命?」現在年輕人在臉書上串聯,支持中國茉莉花革命,但並不了解事件原委,有些人可能只是追隨潮流。
她提出:「辛亥革命該不該發生?」希望學生用客觀、理性態度討論歷史,例如當國父孫中山喊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以種族差異為號召,「是不是1種『種族革命』?」而康有為批評革命恐造成軍閥割據,果真應驗,如果中國發展君主立憲制,歷史走向又會如何?陳文茜要學生利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拓展視野。
來自二二八受難家庭的陳文茜,從小長輩灌輸她外省人的不是,上了大學,她學會用宏觀視看待歷史。她說:「看到上一輩的人,要向他們鞠躬!」無論長輩是本省人或外省人,都經歷許多苦痛,後一輩應表示敬意。陳芳明肯定這樣的度量,「要去了解歷史,才能對歷史寬容。」
陳芳明進一步說明,人不能設計歷史。在台灣,許多不同民族共同生活,從外省人經歷的南京大屠殺、本省人的二二八事件,再到現在許多新住民遷入發展的文化,都是台灣多元文化的人民記憶。
陳文茜談到革命烈士秋瑾,1位為人妻子、母親的女性堅持理想、與傳統抵抗,精神令人敬佩。秋瑾被逮捕及凌虐時仍不畏懼,最後將生命獻給民主革命。「革命必須流血。」這是秋瑾名言。現代許多女性都不若秋瑾能走在時代前端。
演講結束後陳文茜表示,現在大學生不能只學1種專長,無論是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都要涉獵,並閱讀各種書籍,才不會被侷限在單一歷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