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04
剛剛畢業、初入職場的年輕人通常充滿了激情和鬥志,不過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在學校形成的某些壞習慣會讓他們與現實世界格格不入。 過於迷信權威、迷信等級制度;總是追求正確答案,害怕失敗犯錯;只關心自己,不懂得為他人服務……這些都不利於他們成為組織未來的領導者。 畢業季已經來臨,我們為畢業生們準備了一些錦囊,希望有所助益。
要幫助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適應現實世界可不容易。 我的諮詢團隊就招收了這樣一位從常青藤院校畢業的學生。 喬伊今年22歲,聰明勤奮,積極上進,但他有些積重難返的壞習慣:喬伊太關注如何完美解決問題,卻不考慮實施;他害怕失敗,總是隱藏自己的失誤直到覆水難收;他只關心做 好自己的工作,很少主動幫助團隊裡的其他成員。 此外,喬伊眼裡的世界等級分明:只有我是他的“老闆”,別人的意見都不重要。
其實喬伊並非確有其人,喬伊更像是我在工作時遇到的每個年輕人,他們身上確實有這些缺點。 我無數次在剛畢業的年輕人身上看到上述這些特點,他們都沒做好在組織中擔任領導角色的準備。
領導力究竟能不能教授一直富有爭議,尤其是商學院有沒有在教授這一能力。 爭執雙方各執一詞,但我想進一步討論這一話題。 從小學到研究生院的整個教育體系結構都不能培養年輕人的領導能力。 學校在很多方面做得很好,但學生在學校養成的某些習慣無益於幫助他們成為未來的領導者。 我們大部分人都在教育體系裡度過了13-20年,這些習慣很難改變。
首先,學校強調權威。 學校總是等級分明:老師是課堂的權威,老師和教授的上級是院長和校長,高級“職稱”比初級的等級高等等。 由於我們在教育體系中沉浸多年,很多人都很迷信等級制度。 我們會認為,如果我們是“老闆”,我們就是領導者;如果我們不是老闆,只要聽安排做事就好。 現實生活中,即時是組織中的高層也不能僅僅依靠等級制度,高層領導總需要周圍他人的聰明才智和經驗。 領導不是一個職位,而是一項活動。
羅恩・海費茨(Ron Heifetz)在《領導力沒有簡單答案》(Leadership Without Easy Answers)一書中詳細探討了這一差別。 有很多像甘地和納爾遜·曼德拉一樣的領導者,在很少或沒有建立正式權威的情況下引領他人。 已經有不少作者在尋找如何在不確立正式權威的情況下領導他人。 儘管現實可能需要一定的等級制度,但過於依賴正式權威的領導者常常會令自己和公司陷入困境,發展停滯。
學校傳授的知識總是確定且一成不變的,然而現實很少有永恆不變的“正確答案”。 我剛開始工作時,總是因為缺少指導而感到沮喪困惑。 如果你給我一本教科書,我差不多能學會所有東西。 然而職場上沒有課本,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更加複雜多變,都是需要管理和分析的問題。 要想獲得成功,有效迅速實施和設計“正確”方法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 當我們認識到正確答案往往不止一個,才能更加靈活聰敏,開放吸納他人的想法。 然而這一認識很難通過課本和多項選擇題來培養。
因為總是追求“正確”答案,我們對犯錯也有著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 學生最害怕成績不及格,但對大多數領導者來說,失敗是成功的必要前提。 史蒂夫·喬布斯就認為,上世紀80年代被蘋果公司解僱後,他變得更有想像力了。 喬布斯曾這樣說道:
“
當時我不這麼想,但之後我才發現,被蘋果公司開除是我這輩子碰到過的最好的事。 我卸下了成功的重擔,重新開始,前途未知。 離開蘋果後我才開啟了人生中最具有創意的階段。
”
關鍵在於,這些失敗教會我們反思並對自己和他人提出問題,從而獲得學習和成長(人生中最糟糕的失敗,就是浪費了失敗帶來的學習機會)。 失敗本身表明,我們正在直面挑戰任務,努力突破自身能力的極限。
最後,儘管學校教導我們要服務他人,但很少有學校課程設置表明領導就是為他人服務。 在大多數的教育環境中,我們的主要目的都是在服務自己——提高自己的成績,競爭個人崗位,盡最大可能獲得就業機會和大學或研究生的入學機會。 但正如比爾·喬治在下一代領導力座談討論會上所說,“我們不會成為自己的旅途上的英雄”。 人們樂於追隨的領導者不僅關心他人,和大家有共同的願景,還致力於自身之外更偉大的事業。
很多人都對商學院和企業的領導力培養抱有懷疑,但我們需要廣泛擴大討論範圍。 世界日益扁平復雜,我們需要更多優秀的領導者。 但若想真正培養合適的領導者,還需要重新規劃從小學到研究生的教育體系。
約翰·科爾曼(John Coleman)|文
約翰·科爾曼是《熱情與決心:最優秀和最聰明的年輕商業領袖的故事》一書的合著者。
張一唯|譯 周強|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