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馬總統執政以來,他最津津樂道的政績,就是帶來了兩岸關係的和緩,並在此氣氛下簽訂了ECFA。馬總統並在媒體表示,此種和緩關係下的兩岸交流,已經帶來了「和平紅利」。然而,最近軍情局羅奇正上校和陸軍羅賢哲少將所涉的共諜案,卻又赤裸裸地暴露了兩岸潛在軍事鬥爭的一面。究竟現在兩岸的戰爭與和平關係,是處於一種怎樣的狀態呢?是否有可能用一種比較科學的方法來測量和研究兩岸的和平狀態呢?
指標衡量認知的趨勢
首先,「和平」並非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而且經常被以反面的方式定義,譬如說「沒有暴力的狀態」、「沒有戰爭的狀態」、「沒有衝突的狀態」;但若要定義「和平」與「非和平」之間的界限為何,則人們將立刻陷入理論上的爭論。如果還要探討什麼因素推進或破壞了和平,則此理論上的爭論將會更為難解。這些爭論在學術上都是重要而困難的,但眼前兩岸的現實面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如何以科學的方法,發展出一套能夠反應和測量兩岸和平狀態的指標。
如果要測量兩岸的和平狀態,那麼意味著和平存在著不同的「程度」。「和平的程度」意味著甚麼?如果說兩國之間沒有戰爭和衝突是和平,那麼美國和加拿大之間的沒有戰爭,與以色列和約旦之間的沒有戰爭,顯然不是處於同一種狀態。埃及發生了反政府示威,以色列與美國政府終日惶惶不安,深恐影響中東全局;但是加拿大法語區有獨立運動,美國政府與社會卻不會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如果沒有一套相對客觀的「指標」能夠準確地反應兩者之間的差別,那麼對於和平的科學研究者而言,這將是一種失職。
由於這套指標很難用一組完全客觀的資料來形成,因此只能訴諸人們主觀的「認知」;但此種認知卻又要能反應具有一定共識的「趨勢」。而且最好有連續的資料,才能反應出人們對兩岸和平狀態認知的變化趨勢。譬如說,ECFA簽訂後,大家可能覺得兩岸經貿往來增加,好像兩岸的和平狀態挺好。但出現了共諜案之後,又把大家拉回了冷酷的現實,這時候還出現了菲律賓將台灣犯罪嫌疑人遣送到大陸,更是雪上加霜,此時大家對兩岸和平狀態的感覺一定會退步。但真的是這樣嗎,這種感覺倒退的嚴重嗎?
相對客觀穩定的資料
我們需要一套連續經常的指標,經過長期資料的累積,才能客觀地研究不同的因素╱事件,是否、如何影響人們對和平狀態的認知。如果沒有這套指標資料,就只能各說各話,而沒有可以被大家接受的標準。
正是基於這樣的需求,我們打算透過「未來事件交易所」的交易方法,來產生一個「兩岸和平指數」。政大國發所的童振源教授已經於1月18日在《旺報》撰文說明了此一研究的方法,在此不再贅述。我想要說的是,台灣或大陸的學界,對於兩岸關係的研究,往往充滿了各種立場的表述,但卻非常缺乏客觀的科學資料。做為學者,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有一套相對客觀穩定的資料。既然兩岸和平是這樣一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我們希望「兩岸和平指標」將為兩岸和平的科學研究提供一個良好的起點。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