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推國際醫療 吸引陸客

創業
【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

衛生署長楊志良昨(15)日表示,推動國際醫療產業有其必要性,可吸引大陸病患來台就醫,不會衝擊台灣醫療資源。台灣若不做國際醫療,反而會造成台灣醫生人才流到大陸。

楊志良昨天出席「2010健康照護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台灣衛生政策之未來與前瞻」為題發表演說,他指出,衛生署不僅是一個管理健康的單位,也應在促進產業發展上扮演角色。

楊志良表示,台灣應該發展國際醫療產業,主因台灣的醫療水準很有資格拓展到國際上,只要能和健保制度切割,台灣的醫療資源及人才還有很大的發揮容量。

楊志良表示,推動國際醫療,其中包括吸引大陸病人來台就醫,雖然有立委反對此事,但若無法吸引大陸的病人來台就醫,將會輪到台灣的醫生流向大陸。近來大陸醫生的薪資水準已和台灣差距愈來愈小,很多醫生的月薪已達人民幣1萬至2萬元(約合新台幣4.7萬至9.4萬元)。

楊志良指出,衛生署的未來政策規畫有六大項,第一項是明年底轉型為衛生福利部,其餘項目包括提升公共衛生服務、完備健康醫療服務、厚植長期照顧量能,推動健保改革,以及促進醫藥生技發展。

楊志良強調,歷經去年新流感疫情,衛生署針對未來的疾病防疫,已研擬設立「防疫基金」,每年編列20億元,以備不時之需,但尚未獲主計處批准,將會積極爭取。

楊志良也提出台灣應積極設立疫苗產業,若有疫苗工廠,在國際上可成為籌碼,例如腸病毒等華人特有疾病,國外藥廠沒興趣生產,但在兩岸就有發展腸病毒疫苗的必要性。

立法院7月臨時會昨天結束,二代健保法未能過關。楊志良表示,台灣每人交的健保平均費用僅6,000元,卻能享受到2萬元的醫療服務,過去要求調高個人健保費,約只當於一個70元的便當價格,就被外界指責,但比起美國民眾則是相對偏低。

【2010/07/16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