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E國際學士院張廣博企業經營博士良機實業董事長,亞洲最大冷卻塔研發與製造國際集團

全球之星

日期:2021/12/27   IA

IAE國際學士院張廣博企業經營博士良機實業董事長,亞洲最大冷卻塔研發與製造國際集團

張廣博董事長 亞洲第一大冷卻塔之60年良機集團創辦人 .IAE 國際學士院企業經營博士與美國安格紐副總統合影(1978年)

國際學士院榮譽經營管理博士張廣博良機實業董事長發表新書展現傳奇

台灣的企業,不論傳統產業或高科技業,多數從事加工或代工,雖然能有效的融入全球運籌或加值鏈中,但在台灣研讀所謂的「國際企業」或「國際企業管理」,一直有個很大的遺憾,因為:台灣產品行銷全球的企業不少,能主打自己品牌的不多;台灣企業在海外設廠的不少,生產地能跨足多國的不多;台灣企業國際投資不算少,自己有銷售配銷通路的不多;換言之,台灣較完整的能符合教科書所謂「跨國企業」的企業,還真的不太多見。所以,一旦發現了一家,就饒有趣味的趕忙前去了解和拜訪。

冷卻塔最大製造商

良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良機實業」)就是這麼一家公司。許多朋友乍聽到良機實業這個名字,有點熟悉卻又一時想不起在哪裡見過。其實只要爬上高樓,向屋外放眼望去,許多大樓的樓頂都裝有良機實業的主要產品:冷卻塔。是的,只要裝有大型冷氣的地方,就需要冷卻塔;而良機正是冷卻塔的最大製造商,產銷量不僅是台灣第一,更是亞洲第一。

良機實業的成就確實斐然,企業集團擁有二千多名員工,每年五十多億元的傲人業績,來自海內外十多間工廠,分布於美洲、亞洲、中東和非洲等地的數十家直營和關係企業的分公司或子公司,以及百餘處銷售據點。光是在大陸,良機就擁有六家工廠,十個省級銷售網,二十幾個位於二、三線城市的銷售據點。

張廣博董事長 亞洲第一大冷卻塔之60年良機集團創辦人 .IAE 國際學士院企業經營博士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之前副總統合影

除了上述這些傲人的規模和業績之外,良機實業還研發成功世界唯一的無風機冷卻塔、擁有亞洲唯一符合美國CTU國際標準之冷卻塔室內測試場、更多次榮獲經濟部頒發的優質獎、創新獎,以及同業界間唯一的國家精品證書。

企業個案訪談當日,簡單的寒暄後,我們就直接切入主題提問:良機實業的這些成就究竟是如何達成的?出人意料,身體健朗、活力十足的良機實業董事長張廣博先生,並沒有如預期的鋪陳什麼偉大的企業策略或管理偏方,反而花了較長的時間論述良機實業的企業文化和精神。

沒錯,歐美的學者和業界在討論企業管理時,組織文化與價值觀絕對是重點。但在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老闆經常要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拼業績或顧生產,實在無暇顧及許多。因此,多數時候,在台灣談企業文化,往往是裝飾性的、帶有濃濃的形式主義色彩。企業文化這個課題在公司的高階管理人員看來,總有些隔靴搔癢的意味。

顯然,張廣博董事長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他熱情而嚴肅的闡述良機實業的六大精神文化:忠誠、和協、樂觀、進取、奮鬥、服務。不厭其煩的告訴我們每一種精神的內涵和特質,很特別的是,在說明的同時,張董事長也把良機公司的發展歷程,大抵以每十年為單位,尤其是公司初成立的前幾個十年所得到的經驗,融入說明和演繹中,講解這些企業精神文化是如何在公司數十年的經營歷練中,淬煉成為優良的營運品格。「企業的精神文化,就像一個人的人格、風度、經驗和特質等,從內在孕育而散發到體外」,張董事長自信而且堅定的表示,「這就是我們公司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

重視企業的精神文化

坦白的講,起先我們還心存懷疑,禮貌的試圖把話題拉回到較世俗的所謂「企業管理」領域,提問到,為何良機實業早在1978年就開始國際化,遠赴泰國投資?張廣博董事長只是淡淡回覆,台灣是個小島,市場有限;企業想要成長,自然必須往外發展,去泰國投資只因為當時台商去泰國的較多、對泰國較為熟悉。當我們進一步和張董事長討論有關外派人員訓練,以及海內外各分公司、直營子公司的管控時,驚訝的發現,原來良機實業在張董的推動下,更早於1976年就開始在公司內部創立所謂的幹部勵進會。

幹部勵進會,可說是良機實業極富創意且獨特的發明。張廣博董事長謙虛的解釋,這個獨特設計的構想來源應該是國際青商會。回憶童年,年過七十、身體卻異常健朗的張董事長說,早年正處戰爭結束剛光復的年代,百廢待舉,

教育資源非常欠缺。他沒有學過國語又沒有辦法繼續升學,很早就開始工作。後來事業略有小成,張董有機會參加國際青年商會。當時學歷不高,口才木訥的他,毅然決然的參加青商會下面的才能發展部門,強迫自己進修學習、自我成長、並且鍛鍊在公眾面前講話的膽識和能力。好東西要和好朋友一起分享,除了自己取得大幅成長和進步,張董事長也把相同的概念和組織引入良機實業,希望所有的幹部都能持續學習、一起提升。

嚴格說來,幹部勵進會是良機實業公司體制外的組織,卻亦步亦趨、密切的配合著公司成長,提供各級幹部,以及新進與幹部培訓人員,一個專業成長、職能培訓,更重要的,融入組織文化的社團式平台。從表面觀察,幹部勵進會一方面類似學苑,提供幹部不斷學習和充實的機會;另方面又很像工廠的成長小組,若隱若離、群策群力的討論分享公司的管理課題。此外,幹部勵進會還有更深的意涵,它讓每位幹部與未來的人才都能沉浸分享良機實業的企業精神,通過集思廣益、經驗傳承、學習交流,鞏固了企業文化,並且確保良機的文化精神能充分的體現在管理和工作上。

 

 

 由於幹部隊伍龐大,勵進會還分梯次組訓,並且隨著企業逐漸成長與國際化,海內外各分公司、直營子公司也都陸續成立分會,枝繁葉茂的把良機實業的精神和企業文化散播到公司觸角的每一個末端。所以,當談到如何管理這麼一個龐大的國際企業時,良機實業非常強調企業文化的重要性和傳承。張董事長說,公司的外派領導幹部,每個人身上都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所謂「良機味」,事實上,也就是勵進會多年培訓的成果。在預備結束企業文化這個題目前,張董停頓片刻,若有所思的指著旁邊厚厚的一堆良機經營管理叢書,包括敬業樂群精神文化綜合集、精神文化博士篇、精神文化碩士篇、精神文化學士篇,經驗傳承良機40、良機50等書,頗有所感的說,倡導勵志修身、進德修業,對於幹部自身和企業整體都是好事!

獨特的幹部勵進會

企業文化當然不是全部!面對現實中的挑戰和問題,良機實業也有具體有效的管理辦法來因應。就像張董事長指出的,企業經營,靠著就是精神文化和制度規範。精神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動力;管理制度則可把企業人事物有效的凝聚起來,朝相同的方向前進。

在眾多的管理舉措中,張董事長最在意的還是人才的管理。他說,在選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大部份,必須擬訂企業公司及事業部門核心人才的接班計畫。唯有將「人力」轉變成為「人才」,並運用管理制度,避免人才斷層及老化,才能達到人盡其才的最大效益。也唯有擁有人才,公司才能擁有最優勢的資源。良機實業以八階12等72級為制度來客觀評定升遷,輔以合理的薪資制度,適時的進行教育訓練與職務輪調,明確各級主管的權責相符,藉此留住人才、避免組織的僵化、老化。張董事長驕傲的指出,良機實業的幹部在公司服務的年資,廿年、卅年的比比皆是。良機實業成功的人才管理,可見一斑!

良機實業的成功因素,有效的成本控制是另一重點。成功的國際化,使得從良機實業的觀點看世界,國界並不明顯,生產的規模經濟得以最大化並且可以在最有利的地方執行。換言之,國際化或全球化對良機實業的附加價值之一,就是降低成本。當然,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降低成本並非萬靈丹。

張廣博董事長接著談到研發的重要性。他說良機實業累積了五十年的冷卻塔設計和製造經驗,卻不敢自滿。除了持續提高品質外,為了追求卓越,該公司的研發部門還有七十多位負責設計、研發和測試的專業工程師,持續不斷的改良研發和創新,以滿足環保或節能等日新月異的市場趨勢。當論及傳統產業永續發展的課題時,張董事長就語重心長的指出,企業經營,降低成本是必要的。但面對競爭,更重要的是要設想方法來避免打價格戰,或是通過品質的提升,或更好能通過研發創新來擺脫競爭者。董事長舉例,十多年前良機的第五代「無風機冷卻塔」問世,就是擁有世界專利、獨一無二的創新產品,至今仍在國內外熱銷中。良機實業沒有因此停下腳步,之後第六代、第七代、甚至第八代的產品研發也都陸續完成。良機實業力行「創造領先品質」的哲學和策略,不斷持續的努力,希望能延續到永遠!

企業訪談進入尾聲,聽完張廣博董事長對於企業文化和管理思維上非常精彩的論述,意猶未盡的又再提問,有沒有過經營低潮的時期呢?當然有,張董事長說,就說說最嚴重的一次吧!

專心本業較實在

在沉思中,張董事長回憶著,問題並不在良機的本業,而在企業集團的發展方向上。1980年代,冷卻塔行業經過了廿多年的高速成長,資本累積達到一個程度,張董事長開始快速的多角化發展,一時之間,涉足許多與本業無關的投資,例如食品業。那是一段很不愉快的時光,張董事長說,因為隔行如隔山,許多行業的特性不易掌握,因此賠多賺少。其中,虧損最大的要算是房地產業。房地產業開發期間長、融資需求大,一旦市場需求配合不好,馬上陷入嚴重的困難。那幾年真是不知道怎麼熬過來的?董事長娓娓訴說著當年的種種不堪與痛苦。幸好生性樂觀,復加上有著虔誠的信仰,張董事長有驚無險的渡過了重重考驗,再一次回到康莊大道。「在這過程中得到什麼教訓和啟發?」我們追問。似乎仍在咀嚼著當年的酸甜苦辣,張董事長言簡意賅的回答:「專心本業!」

是的,良機實業多年來都專心於冷卻塔和相關產品的本業上,踏踏實實的在品質和創新上向下紮根,在市場和生產上向國際化邁進。董事長用心的以企業精神文化澆灌,遂使每個良機人都能在勵志進德的社會化過程中,人盡其才,為良機實業的永續成長貢獻心力!

企畫:方吟 採訪/文字:蔣 成(東吳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