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
日期:2021/07/02 IAE 報導
2021-07-02 聯合報 / 大陸新聞中心
截至目前,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太空人已在中國大陸空間站(太空站)駐留近半個月。據悉今明兩年內,還會有9名大陸太空人到訪太空站。大陸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說,中國大陸太空站建造雖然起步晚,但經濟適用性較高,已達到世界第三代太空站水平。
報導引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任務總設計師楊宏解釋說,與正在運行的國際太空站相比,中國大陸太空站總重量更輕,效益更高。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說,國際太空站中,美俄日及歐洲航天局各有一個主要用於開展實驗工作的實驗艙,其真正用於實驗的艙體占整個太空站重量比不到20%。而天宮號太空站除兩個實驗艙,核心艙也可開展部分實驗工作,從重量來看,大陸太空站至少有三分之二用於科學實驗。
天和核心艙是目前中國大陸最大的航天器,其全長16.6公尺,最大直徑為4.2公尺。為保證大陸太空站在軌運行時間至少10年,首次採用大面積柔性太陽能翼作為航天器能量來源。柔性太陽能電池翼在軌可至少開展20次展收動作,且輕薄,單側翼展開達67平方公尺,全部收攏後只有一本書的厚度。
中國大陸為何致力於太空站建設?一大目的是使之成為大陸國家太空實驗室,獲取重大科研和應用成果。2019年4月發布的「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資源手册」中提到,太空站共規劃安排了航天醫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等11個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方向。
大陸太空站會效仿美國NASA傾向商業運營嗎?焦維新稱,商業載人航天只是未來發展一個方向。當下最重要的是通過太空站建設,開展各類科學實驗。所有太空站本身建造技術的進步也都為科學實驗服務,要有原創、特色的成果和新的技術應用出現,「這是我們的主要目標,也是由空間大國變為空間強國的根本方向」。